瞿骏教授作“‘地方’视野中五四运动的研究”学术报告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燕玉荷 张冉 发表日期:2019年10月22日 20:04 点击:[]
10月21日,由历史文化学院与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859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崇德楼404会议室开讲。本次社科大讲坛特别邀请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瞿骏教授担任主讲人,做题为“‘地方’视野中五四运动的研究”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师与近百名学生一起参加讲座。
讲座伊始,瞿骏以当前五四运动史学现状为切入点,点出在地方的五四运动与五四运动在地方的区别,即舞台、革命、“互缘”关系,引出“‘地方’视野中五四运动的研究”的主题。讲座分为三大部分。在第一部分,瞿骏围绕着新文化如何“到手”进行讲述。他以叶圣陶、顾劼刚、金克木的故事为例,指出研究地方五四运动时应注重史料的完整性,综合考虑影响地方读书人获取新文化的因素,切忌落入时间落差和讯息度落差的怪圈。在第二部分,瞿骏对地方读书人的主体性进行重点讲解。他指出,地方读书人由清末老新党、民初新人物、道咸年间和同光年间遗老组成,并强调在探索五四时期地方读书人的主体性时应当注重他们各自“前史”的丰富性。随后,他介绍了五四运动时期的读书人的特点,即多样性、羼杂性、暧昧性和分裂性。在第三部分,瞿骏围绕“怎样从地方返现中心”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并指出,五四运动时期北京和上海与其他城市的联动以及各城市与周边县、镇、乡的共振促进了五四思想的传播。紧接着,他以胡适为例,指出地方读书人对于巨型知识分子对五四运动的整体性感觉和关键性判断拥有巨大影响。最后,瞿骏对讲座进行总结,强调新文化在地方传播的程度与不同人的态度有关,研究历史学要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并进一步表达了对未来五四运动研究的期望。
在讲座提问环节,针对同学提出的“五四运动是一场文化运动还是政治运动”“学习历史学应该具有怎样的思维”等问题,瞿骏进行了详细的解答。